越是年轻,越有奋斗的资本,青春赋予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,我们却要用它来努力学习。因为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努力,往后越是过的辛苦。对于财会人来说,年轻就是考美国注册会计师
越是年轻,越有奋斗的资本,青春赋予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,我们却要用它来努力学习。因为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努力,往后越是过的辛苦。对于财会人来说,年轻就是考
美国注册会计师最好的资本。
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:题主是2017年的应届毕业生,因为备考美国注册会计师,所以想在家附近找一份会计相关的兼职,结果有些小企业的老板说,你这么年轻,考下再厉害的证书也没用。
她说:怎么才能反驳《你年纪这么小,考再多证书也没用》的说法,让自己能把备考坚持下去呢。
其实,这个说法不需要什么反驳。00后都这么优秀了,我们还要有堕落的理由么?难道要等到三四年后,00后成为求职的主力军时,再去想着考证和他们竞争工作么。
当然,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论证一下这个问题。
没有人脉和资源的背景下,年轻的时候最能提升自己的就是考证
老实说,年轻就代表着潜力,代表着优势,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学习空间和进步空间都很大。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到大公司的CFO,二十岁考美国注册会计师和四十岁再去考美国注册会计师,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年轻才会有更多的备考精力
对于备考精力上的区别,我深有体会。考驾照那段时间,我在家看了两天的科一,进了考场十分钟就随随便便考了个100分。而同考场四十来岁的大叔说,他看了半个月的书,结果看的自己晕头转向,学习能力下降太多,精力上也没有年轻人那么足。
简简单单的科目一如此,更何况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呢。美国注册会计师的4科科目中,每一科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。坚持本身就是一件考验耐力和精力的过程。
况且年轻人的记忆力、理解力和精力都比较强。年轻人学习一个小时的效率,可能比的上中年人学习两个小时,年轻人一天能坚持学习3个小时,可能中年人只能坚持2个半小时。既然现在备考有优势,为什么要拖到自己精力不够的时候再去做呢。
年轻需要更好的工作能力
如果想在职场中获得很好的发展,那一定要在刚进入一个集体的时候就表现的优秀。有句话说:从一个人刚进入职场的第一天,就能看出日后他是不是能发展的好。
假设同时进入一个团队的两个同事,在能力上有明显的区别的话,老板在人才提拔上面必然会有所偏重。
年轻有机会选择更多的工作单位
每一个备考美国注册会计师的人都清楚,美国注册会计师的高含金量,有一点就体现在是很多顶尖金融机构的“敲门砖”上。投行也好,咨询公司也好,有了美国注册会计师,就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。
很多应届毕业生并不是一毕业就有机会进入高大上的机构工作的。即使想去银行后台工作,一般也要在柜员等基础岗位上锻炼一两年。而这一两年的时间,就是你充实自己,努力让自己转岗,或者是跳槽的时间。越早考出美国注册会计师,就越早有资本去获得选择工作单位的机会。
换个角度想想,当你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后,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发展瓶颈,该去考张证书提升一下自己的时候,即使你花几年时间考出了美国注册会计师,你确定你有放弃现在的工作的勇气么?你有重新跳槽和年轻人一起拼的勇气么?
年轻要预防职场中年危机
有段时间,微博上一直在热议联合国官方提出的对“中年人”的定义。很多90后吐槽,1992年生人已经步入中年。
尽管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,但是算起来,90后最大的也已经27岁了,如果把35岁到55岁算作中年的话,00后都开始上大学了,90后距离中年也不远了。
假设你到40岁的时候才考了美国注册会计师,与此同时你的中年危机也到来了,每天6点钟要接孩子下课,偶尔要请假陪父母体检,自己精力不如从前,上班很容易累,脑子里还在想着数不清的房贷和车贷。
而你的同事,23岁也考了美国注册会计师,每天晚上加班到9点,一说出差拎起箱子就走,精力充沛反应能力快,你说如果有晋升的机会,老板会把这个机会留给谁。
年轻的时候不考,以后备考需要更大的勇气
从大多数人的职场经验来看,35岁是职业上升的黄金期。很多人的职业分水岭都是从35岁开始的,这个时候就像赛场上的弯道,跑得好了很容易超过对方,占据绝对优势,跑不好了就会被甩在后面,差距越来越大。
而35岁这个分水岭,是由从毕业开始的这段时间来决定的。所谓“厚积薄发”,即前期大量的积累学习,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,才能在关键时期做好事情,得到机会。
但如果自己前期没有经历学习的过程,到了上升期就会觉得很吃力。备考
美国注册会计师的过程中更需要有坚定的目标和坚持的勇气。
我认识一个比我大几届的学姐,本科学的是会计,没有什么事业心,工作十年还是一家小公司的会计。后来因为家庭等等原因,她决定逼自己一把,考出美国注册会计师之后跳槽,找一份薪资高的工作。
不得不说,备考的过程是痛苦的,甚至是煎熬的。但是她说,即使我比别人跑得慢,我也要坚持跑下去。
年轻的时候,我们都怕自己做的是无用功,怕人生苦短,所以告诉自己要及时行乐。但后来才发现,人一辈子要吃的苦就那么多,不趁年轻的时候去吃苦去学习去积累,等到对疼痛敏感的中年时再去经历,其实已经失去了很多。
注:更多资讯可关注AICPA官方微信:“gaodunaicpa”或加入AICPA考友交流Q群:571115808,新加群的好友可以免费获得:【2017年考前冲刺讲义】